2011年鉴——考研的那些日子

比起去年震惊周边的2W字无比纠结的文字,这篇日志来的似乎有点晚。

决定考研应该是在一年前寒假的一月中旬。恍恍惚惚一年零三个月过去,考研也基本告一段落。在这方面,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

我已说过不要祝贺,千万不要祝贺。因为有人说,得到多少,也就意味着失去多少。当然,一年多的折腾时间、未来三年的忙碌、五六位数的学费,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正当的投入,为了将来、为了梦想的投入,我相信这些都能得到回报。但正如你们搞不懂为什么我不要祝贺,我也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我拿到offer的这天,当我把好消息告诉我心中很重要的那个她时,却发现她已经不在那儿了。当然这件事不能怪她,要怪只能怪我先前在此方面的估算不足、对某人预言的不够重视、以及处理的不够妥当等等。同时虽然整个考研计划基于她的存在并且计划的过程也受到了来自她的影响,但考研结果的价值判定不应因为这件事而被推翻。不过毕竟给我撞见了“考研与妹纸不可得兼”的事情,给我的震惊还是对我的哲学系统有一定影响的。感谢@Philo_drizzle泼的冷水和@yapapa熵半夜对失眠的我的安慰,让我现在可以冷静下来使用相对比较正常的逻辑思考。鉴于不属于本文讨论内容,同时为保护当事人,此事就此打住,谢绝任何形式的围观与八卦,有知道内幕的同学请协助保密。

==================华丽丽的分割线===================

关于考研的原因。这点我在去年的日志中提到过,但是那篇文章现在在垃圾桶里,没看过的人是找不到的,看过的人也忘了,而我现在重新描述却不能反映当时的心境,所以摘抄下来:

累死累活地把很大很重的显示器背回来,纠结了几天纠结出硬盘怕冷的结论,开始专心投入寒假的编程工作。然而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年的结尾上,人生的规划,突然就变了。

事情似乎起因于一次qq语音。电话是打给深圳的一个表哥的,IT技术流,通信领域,据说经常跟中移动他们签千万的单子。我妈妈先前和他说过一些我的事情,比如厌学、不想拿毕业证,比如创业计划等等。他问我在搞哪块,我说我主要写的是Windows桌面应用。然后他就BS我,说那是小儿科,真正搞技术的都是在做底层,像通讯协议(非TCP/IP,至少在数据链路层)。我说你看人家360、校内、百度不都是应用吗。他说这些公司的成功,靠的是管理和运营,和计算机专业可没关,因为做应用这种小儿科,会的人太多了,人才市场上要多少有多少,你计算机本科出来的,和技校出来的,没什么区别。

这次谈话基本上颠覆了我对本专业发展方向的认识。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就是,在这个领域,如果你要做应用,干脆直接去学企业管理;如果你要做技术流,就学好高数、数据结构、英语,因为现在你自以为你有的那些技术全部都是浮云。

然而,我却既不太想学管理(现在还不太想),也不太喜欢数据结构,又觉得软件工程很无聊。我喜欢的仅仅是自己写自己的程序,然后F5,欣赏自己的作品。我的追求就是把自己的作品做的完美。在又连续做了15个小时的coding昏昏沉沉地睡去,醒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追求的,原来是。

艺术。

我喜欢漂亮的结构漂亮的代码,喜欢欣赏自己的软件作品,喜欢把自己的软件都做的像艺术品那样完美。所以,我写程序,和我弹钢琴一样,是在追求艺术,创作的艺术。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明白了我厌学的根本症结——我喜欢编程的艺术,但并不喜欢生产标准化的软件工程,至少在不能从艺术的角度理解软件工程前,我不喜欢它。

而且我渐渐因为没有一个既喜欢又很容易实现的目标而变得不再对编程有那么多的热情。我的两大主业——计算机与音乐,在此时,此消彼长,被计算机技术压制七年的对音乐的热爱渐渐复苏。2011年1月17号,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与聪聪姐、某F简短地讨论后,我决定,跨专业考研,转行音乐,暂定电子键盘编曲方向。

稍微了解我朋友应该知道,我的人生观就是,永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永远做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神马作业、绩点,神马奖学金,神马就业率,对不起,我不懂。

十九年来。九岁时,我说我想弹钢琴,便去学钢琴。老师、家长说每天要弹八小时,我说我想弹多少就弹多少,与你们无关,我就弹二十分钟。高三时,应试教育下的学校疯狂地给我们压题,我说我不喜欢做,那我就不做,我喜欢看课本,我觉得课本是基础高考怎么考也跑不掉课本,我就专心一遍一遍地读课本,田鼠老师您尽管每次敲我的头,反正我就是不做,反正我就是时不时地生物给你考个班里第二吓吓您(第一是S姐的,对于一个抱着我偷偷带去的《病理学》看那些尸体解刨图片看得津津有味的童鞋,我表示跟她争生物第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报志愿时,我就是把所有的学校全部填到上海,就是把所有的专业全部填成计算机或者软件,尽管我那时觉得这专业真没用,可我就是喜欢写程序。大学里,我喜欢什么课,就去选什么课,喜欢写程序就通宵写程序,反正咱寝室是供电bug寝室。现在我说我不想写程序了想去搞音乐,那就去搞,没什么留恋的,啥时候再想写了再回来写。至于搞音乐什么方面,虽然咱也喜欢弹琴,但终究还是知道每天练二十分钟是搞不了专业的,并且经过论证我认为我对音乐的感悟,不在于钢琴一种乐器,倒是喜欢从游戏背景音乐里用耳朵抓各种声部出来,所以,啊哈,玩玩电子音乐好嘛,说不定哪天摇身一变就是Jay Chou了。。

人生啊,最终还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自由点,喜欢干什么就尽情去干,对自己要好一点,别向这个世界投降,至少,别那么早就向这个世界投降了。那样的人生,还是你自己的吗。

这时的打算是走电子音乐路线,带着这个愿望,我开始了上半年的折腾。当时对于报考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去北京,意向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电子音乐专业,二是留上海,选择上音的此方面专业或上师大的电子键盘演奏。三月的时候,借着难得冲动一次去北京解决GRJ问题的机会,我去考察了北大的这个二级学院,记得是坐大兴线到高米店那边,然后步行了差不多两公里。考察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我否决了这所学校——如果说松江大学城的偏僻程度还可以忍受的话,那这里我就不说什么了。学校总面积差不多就是个我们小学的面积,然后周边都是工厂,就这一所学校,高米店距北京也有个十几或者几十公里的样子。如果说是软件或者电子,我觉得这种地方确实有可能搞出一些名堂,但如果是搞艺术,这种地方绝对会闷出人命。在现在的世界,艺术是需要与人交流的,而不是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与大自然怡然自乐。

另外一方面的折腾就是琴。俗话说“吸毒毁一生,单反穷三代”,用以说明摄影器材的耗资,这个原理亦可用于电子音乐上。音频设备的耗资也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专业领域垄断的结果。当时看中的一款“裤子袜子”出货量极少,全上海据说都只有两三台,老板都不卖的,所以最后还是入手了M3,对M3的相好来自于听说LaTale的音乐是用的M3,加之KORG的品牌效应。

再一方面就是作曲四大件。这些东西学过钢琴的可能懂一点,但是没有系统学过是应付不了考试的。记得在北京的时候在中财坐在楼下的水泥地上抱着曲式书都看翻版了某Q同学还没睡醒。

但是很快我发现了问题。我大脑中没有音乐!!!我原本有两大专业特长:计算机程序的思维是解数学题的思维,有目标,然后根据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属于典型的数学逻辑思维;钢琴的任务是给一张谱子,然后弹出来,这是个机械化练习、谱面与音响的背诵过程,属于典型的语言文字记忆思维。两者均属于左脑处理。而现在谈到作曲,属于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归右脑负责,对于我这么一个理科Geek来讲这太难了!那段时间只写过两段乐段,都在校内和博客上发过,每段30秒,这两段都是在刚睡醒时开始创作的——因为梦是右脑负责,只有那段时间有可能有些乐思出现。显然,我不能为了写点东西而去死命地睡觉。另一方面,我听的东西太少了,流行歌什么的我并不是很喜欢听,不是因为真的不喜欢听,而是因为记不住歌词和歌名而总被人笑话。

如此下去,几个月过去,我没能学会作曲,也没能玩转大块头的琴。于是我不得不更改计划——研还是要考的,只是这下估计要改成会累死人的钢琴了。

其实这个决定可以早点下的,这样底下的复习就不会那么被动,但是因为最开始提到的那个事所以迟迟在观望。在这些事上我多少有点优柔寡断,其实开始提到的那个事是不会对最后的选择造成影响的,因为我已经否决了北京那所学校,而我显然又没有实力去考九大院,选择只有一个却迟迟做不了选择,实际上是在逃避。逃避的原因很明显,如果我选择钢琴,这就意味着我接下来三年就真的没一点好日子过了。也就是说,我并不是因为真正的追求梦想而选择考研,而是迫于生存压力。这本来已经偏离了我的处世风格。这种逃避情绪一直贯穿整个考研过程。

就这样,一直拖到9月开学才开始着手准备,导师的问题又有点小波澜,最终确定下来开始准备已经到了9月的最后一天。我需要在100天的时间内完成下列内容:1,准备5首够难度的曲子(其中《钟》是吃老本,另外4首都是新曲子,4首共计20分钟);2,把这5首曲子弹得像模像样,我的水平是来自于高中时期,又经过了三四年的退化,现在实力大不如以前,另外,当年的水平是业余标准,现在提升到专业要求,修为还远远不够,比如纵向和声层次的处理,以前从来没有做过。3,学习小四门,包括和声、曲式、中音史、欧音史,教材共计2000页。其中背历史这件事,理科生都懂的。4,复习四门大学政治。同样让理科生鸭梨山大的背诵学科。5,由于前四条原因,我把英语放弃了,准备以3000的词汇量去裸考,我报的是二卷,35分的国家线想必还是能混过的。

在谈接下来的三个月前,我觉得我有必要不文明一下:哪个混帐说考研政治(也有说专业课的)只需要三个月复习就行了!!!

如果排除上面的传言是出于某种用心,故意发出而让看到的人放松警惕不早早开始复习的情况,那确实是我混帐了,因为上面说的是复习,可能作者是来自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的好孩子,又或者作者是擅长每天16小时突击应付考试的学霸。而我既不是好孩子,又不能每天工作16小时,我面临的其实是——预习,而且是8本新书。天知道我大学政治是怎么过的,恩,目前来讲真的只有天知道。

所以在意识到这点危机后,我只能靠加长学习时间来背6门背诵学科。然而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我钢琴弹不好啦,背谱背不住啦。这种时间上出现了这种问题,我只能理解为,以前吊儿郎当的从来没经受过这么高强度的大量知识输入,大脑处理能力有限。解决办法只能是将文化课暂时放下,缓解压力,毕竟钢琴还是最重要的。剩下的时间都在看コナン,从土豆上挂下来,挂到450集了吧(这学期因为版权问题都被删了,顿时觉得自己挂的很是时候。。)。还有就是毕业设计分配后,我折腾了几天的毕设的程序,做出了一个demo——所以说当时决定考研也是个意外,脑袋并不是不爱编程了,而是过度兴奋暂时性转为抑制。

这个时候已经感到时间不够了。说是100天,可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比如最开始键盘队的一次比赛,比如跟小彧去宜昌参加长江杯。并且我终究做不到每天8小时练琴或每天8小时背书。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会选择提前学起,然后像中考高考那样毫无压力地复习。而这次,我已经放弃了。看コナン与其说是调节心情,不如说是又一种逃避。于是就这样以每天9小时睡觉、4小时看书、3小时练琴、3小时动画片的作息时间——这还是best case——走到最后的考试。当然曲子到最后还是背下来了,这种事情还是不能搞笑的。

考政治前我还在纠结大题究竟应该怎么答,看到大题的时候感觉自己一句话都憋不出来,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居然个个写满,虽然不知道喷的对不对,但总算知道,作为一个愤青还是有点政治细胞的,答题这种事情事到临头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英语就不多说了,裸考,该蒙多少就是多少,就是时间感觉有点紧,作文自觉写的一塌糊涂。考完英语回去是打算背专业课资料的,但是头晕的厉害,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于是第二天悲剧鸟,和声曲式两门理科倒还没啥问题,两门历史几乎白卷,考完就觉得彻底没戏了,第三天的演奏完全就是抱着“给老人们弹首曲子找点乐子”的心情去的,所以也就没有过分紧张,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不过即便如此,后来准备复试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当时前面练习曲可能还是有些紧张,弹的非常一般,不过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在那样的高压环境下。

因为对了政治和英语的非官方选择题答案,加之小四门悲剧,自觉没什么希望,就打盖褥卷回家过年了。在家里大病一场以至于错过了一个date的机会,也算是造成开始事件的一个原因吧。而这时的我似乎又回到了一年前的状态,依旧不想写程序,想找点和钢琴相关的事情做。后来就在过年的时候心血来潮买了个pianofan.net域名,想办站。然后因为网站备案的问题匆匆赶回上海。

回来后一直是通宵写网站的程序。这个时候我编程技术已经显得有些生疏了,毕竟折腾了这么多时间没怎么摸程序,脑袋的结构就要求我们任何事情都是要操练,不然就忘。还有就是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工作的事情忙得正high,突然发现分数出来了,很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过去年线了。仔细一看是政治和英语超出了我原先的估计。这一下又打乱了我的计划,生活轨迹重新回到考研的路子上。同时,工作面试的时候HR是不能听到考研这个词的,而谈到到岗日期的时候又不得不提到这个问题,所以无论是计算机方向还是钢琴方向人家都不要我。还有,刚刚开办的网站任由他在那儿生锈。

准备复试其实也是个赌的过程,因为这个分数不高,万一不过线,抑或虽然过线但排名很靠后,考研同样是会失败,同时又错过了一轮找工作的机会。话说回来,只要是选择考研,基本上来说这一年找工作是废了,都是在赌博。不过已经走到这个地步,只有面对,按老师的话说就是“死马当活马医”。

复试的曲子最后算是正常偏下一点点发挥,有小的失误,但没影响到音色效果,也没造成演出失败。英语口试也没我和老师想象的那么难,随便说点就ok,事先准备的一些词汇也根本没用上。因为计划与过线基本差别不大,所以没有太为难我们。

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吧。接下来就是毕业设计,一个月之后开始着手准备新的曲目。这个专业,进来了就不是让你能好好过的。

正如某F所说,无论考上考不上,这段经历都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我很同意这个看法。之前,我不知道为了达成一个目标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之前,我不知道这种考试是不能靠突击来的,我个人也没有搞突击的这种基因;之前,我不知道都是相同的1000页,文科书和理科书是不一样的,我一直相信有种通用的办法可以用来学习文科和理科,结果这次,我证明了他们的本质不同,所要花费的时间也是不同的;等等等等。也许这些许多孩子都懂,在他们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就懂,然而从小没吃过什么苦靠耍小聪明蹦上来的我却不懂。这些新得到的经验,定会影响我之后的道路。

在最后,我可以告诉学弟学妹们:不要听信一些学习上的神话,学习虽然可以耍点小聪明,但终归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来的,效率乘以时间等于产量。如果你打算考研,请学好目前所教授的需要用到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可以减轻你考研时的负担;如果你不打算考研,也请你学好目前所教授的需要用到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因为你也有可能像我这样因为一些事情改变自己原本不打算考研的计划,那时就会很被动了。虽然从结果上来看,考研或许并不能给你带来很多效益,就业压力这些事情不一定会改变,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成长。

以大一C语言老师的话做结尾吧。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括弧,爱情除外。

One Reply to “2011年鉴——考研的那些日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