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存档】知识、技巧、表现——钢琴基础教学体系结构的探讨

本文地址:http://lxf.me/236,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言

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城市与城镇,人们比以前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作为兴趣爱好。

但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高智商技能”,器乐学习的成材率非常低,可能一百个琴童中只能有一个能够顺利且基础牢靠地达到准专业,亦即业余十级水平。这导致器乐教育长期处于师资匮乏的局面,另外器乐教学通常只能是一对一授课的限制使得这一现状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市场的自发平衡要求必须有足够的教师供应,使得不少实际上并不合格的教师上岗进行音乐教育,加之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急功近利为证书而考级的态度,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本文将试图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钢琴基础教育的体系结构,作为个人钢琴教学体系的基础理论,也供同行或家长参考。

四大板块还是三个系统

钢琴教学的“四大板块”即从学习或考级的曲目来看,钢琴教学可分为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乐曲四个板块。

这种分类方法当然是没有异议的,几十年来中国音乐教育一向如此。但笔者认为此分类仅能说明练习内容的侧重,对智能较高的孩子当然可以按部就班地依照此模式进行精英教育,因为他们的“乐感”可以很神奇地自动找到正确的道路,但对于普及教育并不能解释“学钢琴究竟是学的啥”这种问题,反而容易漏掉看似理所当然实际上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可以从钢琴演奏的本质将钢琴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知识——人类大脑中保存的内容与策略;

技巧——通过重复练习形成的运动反射;

表现——对艺术与美学的理解与再创造。

很显然,这三个维度的能力在生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获得的方式也完全不同,认为只要多练就能成变成郎朗李云迪显然可以洗洗睡了。知识,通过学习就可以取得;技巧,必须是数万小时的练习积累;表现,来自于一个人情感文化的积淀。

此三者相辅相成,但有先后次序之分:若知识基础遗漏或错误,练习轻则事倍功半,重则得到错误的技巧走向弯路;若技巧不够,艺术表现也将无从谈起。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必须仔细分析问题出在哪个步骤,对症下药,简单粗暴地一句“回家好好练”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知识

依托于语言中枢的读谱、听辨与视唱

在大脑中,音乐与语言的处理共享着相同的机制。相关心理学实验已有研究,若改变乐曲中旋律的某一音高,或插入错误的和声进行,能够检测到大脑出现语言输入中语义错误和语法错误引起的脑电波。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对此方面有过详细的介绍(《语言与音乐的相关性与语言学习对音乐(钢琴)教学的启示》,http://lxf.me/223)。

音乐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是对音高的命名,即语言中枢的符号化功能。这一阶段分为三个部分:对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的概念以及它们的顺序关系;在五线谱上能够迅速正确读出每个位置表示的音的名字,与指定某个音能够找出其在谱表上的位置;在乐器上(对于钢琴是键盘)能够迅速找到某个音的位置,及对于每个位置能够说出其音的名字。

7岁以上智龄的学生已经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开始拥有逻辑推理能力,在识谱方面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园学生,此方面的训练必须细致、耐心,绝不能仅满足于把琴键按响,否则日后必定出现如同新闻报道的“考完级不识谱”的畸形发展。

听辨与视唱方面,若非先天失歌症患者,在没有忽略读谱训练的教学中,随着“心中想到要弹的音的名字——听到弹出正确的音的频率”这样的强化过程,通常都能得到正确的发展。而若是识谱不达标,没有经过音高命名的过程或者是大面积的错音,显然在练习中也无法发展正确的听辨能力。

节奏、音型、调式与和声基础

基本乐理是乐曲写作的最基本的法则,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很系统的乐理教学,但有些内容是贯穿在音乐的学习中的。

音高与时长可以说是构成音乐惟一的两个组成部分,所以对于时长的概念也必须在最初的教学中就予以强调,具体方法就是在一开始的唱谱中就严格贯彻长音数“2、3、4”、休止符数“空”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心中的节奏。笔者见过不少学生在摸新曲子时将各种音符弹的一样时值,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在意,没有养成严格标准的数拍习惯。

如果说单音是音乐中的单字,那么音型就是词语,对音型的了解有助于借助记忆分组功能加快读谱与视奏速度,要求将谱面上某组音看成一个整体,演奏时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初学者遇到的第一个音型一般是重复的阿尔贝蒂伴奏,教师可能要指导学生先练习指定手位的和弦,之后再练习分解和弦要容易得多。

调式的概念自然应在学习了音阶之后才能做介绍,低智龄儿童只需要让他们记住这是什么调,需要升降哪几个音即可,高智龄学生则可告诉他们其中的原理或技巧,如平移、升号系升7音、降号系降4音等。

和声的知识性内容若非学生主动要求无需讲解(没有人在学习母语时要去系统学习语法,且与语言相同,高阶的和声完全没有固定规则,一切服从于听觉)。但必须要训练学生的和声感,即最起码要学生知道某些音混在一起会不好听,从而锻炼在视奏中如果弹错音要能够自己听出来。

技巧

手型与手指独立、断奏与连奏

手型不再赘述,看到学生瘪指不去纠正的老师可以直接下地狱,不送。

手指独立是技巧的第一关,并贯穿一生的钢琴学习生涯中。学过钢琴和没学过钢琴的人比起来第一个差别就是学钢琴的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十只手指进行精巧的运动。笔者认为,高抬指依然是最重要的训练环节,只有夸张的动作才能强化动作记忆的反射,加强手指间的独立性,而高抬指的力量锻炼目的反而应该当作“赠送效果”。在独立触键能力足够后,根据曲目风格的不同,学生自然会调整触键的方式来控制音色,显然不会尝试用高抬指方法去演奏肖邦夜曲。

作为音乐的两个维度中的“时间”,断奏与连奏是最基本的控制手段。音色处理中提到的各种效果词汇,如颗粒性、模仿古钢琴、弹性触键、运音法等,本质上都是对音符时长的细微控制,也就断奏与连奏的技巧。使用小汤普森的启蒙教学中,除了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己摸索出连奏的方法而使弹出来的曲子更好听,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在拜厄第一课的单手与双手的手指练习中练习连奏。另外有关于落——提、落——连——提、落——滚(实质上就是运音法)的练习都要学生自己用耳朵判断,找出最好的音色。

双手协调与复调

正如金庸的小说中谈到的“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双手协调是钢琴学生具备而外人不具备的又一绝技。学生最初遇到双手协调的问题是在小汤普森第二册降记号这一课,在此之前的曲子要么是右手有音符左手休止,要么是左手有音符右手休止,而这一课开始,学生需要同时读两行谱子,并同时用左右手精准地弹下去,也正是从这一课开始开始大部分的学生会发现,以前在家不怎么练习就可以回课通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第二次遇到协调性问题是在拜厄从第8条开始,如果老师要求必须严格做好句子的断连,则需要两手在不同的时刻抬手,这里又会逼哭不少学生。

拜厄弹到60多条时一般可以开始使用小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板块从此贯穿整个钢琴学习,笔者清楚记得自己小时候弹奏第一首小步舞曲时是第一次明确地感觉到“难”这个字。但毋庸置疑,双手协调的坎若早日通过,学生即可获得较强的视奏能力,在钢琴学习的后续进度上应当不会有太大的阻碍。

基本音型(音阶、琶音、和弦)、手指技术的速度

音阶、琶音、和弦是一切音乐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任何乐器“基本功”中要训练的内容(和弦仅多声部乐器训练)。某种程度上讲,如果需要鉴定某个持有钢琴考级证书的学生是货真价实的还是在当今疯狂的急功近利社会中为证书而考级的牺牲品,只需要求他演奏任一调性的音阶与琶音,然后看其在保持均匀触键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即可。

音阶与琶音贯穿在考级活动的每一级中,内容完全一致,惟一的差别就是对速度的要求,这也体现了钢琴学习中,手指技巧的训练其实就是反应速度的训练,而速度源自于神经回路的传导时间,必须通过多年的练习才能改变运动神经的连接结构使反应速度更快。

其它手指技术如颤音、平行六度平行八度等,请参考哈农或相关钢琴技术基本分类的文献,训练的要求依旧是速度。在钢琴技巧中,速度是惟一完全不能速成,必须靠以年为单位的练习时间累积而获得的。

视奏(手感)、即兴伴奏

视奏基于上文提到的读谱,必须有正确读谱的能力才能完成“视”的部分。而奏的部分则依托于对各种基本音型的熟悉度,或者说是对键盘的手感,也就是所谓的“熟练”,这种“熟练”的获得必须来自于对各种乐曲的涉猎。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放在音乐上严格匹配大概指的是作曲,但原理相通,只有视奏过足够数量的曲子,视奏相同类型的新作品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即兴伴奏的能力也是类似,如果演奏过一些流行乐曲的指定方式的编配,同时基本功训练中对各种和弦及其转位的琶音都能非常熟练地演奏,那么绝大部分的乐曲凭手感都可以很好地演奏。

表现

基于表情标记的机械式表现

表现,即音色处理。只有知识与技巧都成熟,也就是有能力将一首乐曲能够正确无误地演奏,才能有精力去思考音色的问题。

音色的最低境界就是遵照作曲家标记的表情标记,遇到p时弹轻,遇到f时弹响,像机械的机器人一般。严格地讲事实上这种境界是乐曲演奏中最基本的要求,应该归为识谱方面,但如上文所讲,鉴于大批的学生连音和节奏都弄不清,笔者在教学中只好降低要求,暂时不要求音色,将其划分到这一章。

基于示范演奏的模仿式表现

高一点的境界是能够认真地去听CD,能够自己意识到CD比自己弹的好听,能够尝试去模仿CD中的音色处理。之所以将模仿放在第二个层次是因为只有先行输入足够多的“好听的演奏”,才能形成下一个境界中的自发乐感。事实上,如果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步的模仿,无论是考级活动,还是各种业余阶段的比赛,取得优秀的成绩绝对没有问题。关于听CD的作用,笔者另有一篇文章阐述(《音乐三听》,http://lxf.me/125)。

基于呼吸控制与听觉效果的自发式表现

基于模仿CD的音色处理有一个缺陷,就是对细节的把握不够。钢琴演奏是个很精密的活儿,什么方法的触键、什么阶段的呼吸、甚至什么感受的心情都会造成结果音色的差别,显然只能听到作为结果的CD不能反推出作为原因的各种参数。到这个境界,演奏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听觉,甚至更高端的听觉想象力来自发地表现音乐。演奏者需要使用各种单音触键方法与句子的运音法来确保每个音的音色饱满,还需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与作品乐句的同步来自发地表现强弱快慢。进入这个境界,可以说演奏者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能够生产出有灵魂的音乐。

基于文化底蕴与意象的风格式表现

作曲家创作音乐是为了表达内容,也就是说创作时作曲家头脑中是有明确的意象的。而完成后的作品从听觉效果而言仅能还原出很少一部分内容。这要求演奏者在练习与演奏时也有尽可能相似的意象,以求更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也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做到上文所有的要求之外,还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作曲家与作品的背景,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可能更糟糕的是,有些内容还要求演奏者亲自经历过类似的经验或心情才能真正理解作曲家的心境,这还要求了演奏者的人生阅历。当然这些已经不再是钢琴基础教育要研究的内容,笔者个人也远远未达到这样的要求,写在这里只是供读者有一些简略的了解,同时也是向博大精深的钢琴艺术以及出色的艺术家们致敬。

结语

本文提出了知识、技巧、表现三个概念作为钢琴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不分主次相辅相成,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当今浮躁的社会下略为不靠谱的音乐普及教育中,不少老师及家长会忽视其中的基础性问题而使孩子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希望笔者的思考能够为此现象带来一些改观,愿我国钢琴基础教育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One Reply to “【论文存档】知识、技巧、表现——钢琴基础教学体系结构的探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