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存档】语言和音乐的相关性与语言学习对音乐(钢琴)教学的启示

语言和音乐的相关性与
语言学习对音乐(钢琴)教学的启示
梁效斐

摘要

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音乐与语言有着相同的处理机制,这使得将语言学习的方法规律借鉴到音乐教学上成为了可能。本文列举了相关研究成果,并从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在音乐(钢琴)教学中的对应成分,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法或建议,供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以对传统音乐(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或局限性进行修正或补充。

关键词:音乐教育,ERP,二语习得,乐感,练习方法

目录

1 引言… 1

2 相关科学与语言学研究… 2

2.1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 2

2.2 第二语言习得… 2

3 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3

3.1 “听”之于乐感… 3

3.2 “说”之于练习… 4

3.3 “读”之于读谱、内心听觉… 5

3.4 “写”之于作曲、编曲… 5

4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1 引言

如今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逐渐提升到精神层面,开始更多地关注几十年前生活水平下相对较少关注的问题,其中对下一代的教育成为了当代父母心中的重中之重。自从国家开始提倡中小学“素质教育”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培养出新的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光鲜背后的阴影。由于体制、社会环境等因素,在艺术教育方面,目前社会上有不好的现象或发展趋势。比如为了让子女在升学考试中得到“加分”,不少父母强迫孩子学习音乐,此中以学习器乐为甚,器乐中以钢琴为甚。事实上,这种学生在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中占的比例非常高,有媒体报道,在上海市器乐考级现场采访,在被问到是否喜欢钢琴的问题时,不少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喜欢,甚至有孩子说“等有了钱买十架琴从楼上扔下去”。[1]

显然,以上现象不能被称作真正的“素质教育”,而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教育作为某种程度上服务业的一种形式,教师可能无法改变家长的观念,而必须接受这些可能完全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的教学任务,对这类学生的教学与引导将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

简单举例来说,笔者在本科时期曾担任“钢琴基础”选修课的代课助教,有一些学生出于对钢琴这一乐器有兴趣而选修该课程,但从小未接受过任何的音乐素质培养。这一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和声感”的问题,即无法分辨两手同时弹奏的音高是否和谐,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左右手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调性上弹奏而自己浑然不觉。对于这类学生,因为自身根本没有对与错的概念,传统钢琴启蒙教学将不再适用。若教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而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此类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必将变为对每首曲目指法与键盘键位的机械记忆,这是一条从一开始就错误的道路。

笔者目前虽就读音乐学科,但实为理工与科学工作者,而非音乐教学专家,但笔者有志于未来从事教育事业。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当今脑神经认知科学方面关于音乐与语言相关性的研究成果的介绍,尝试将目前语言教学研究中已经成熟的方法类比运用到音乐教学上,提出一些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但可能有一定科学性的方法猜想,供教学工作者参考。

2 相关科学与语言学研究

2.1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

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具有较高的测量时间分辨率而得到广泛应用。语言认知领域中,较常用N400与P600两个ERP指标,这两种神经现象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发现,已成为目前认知神经语言学中经典模型。[2]

N400成分为事件刺激后400ms左右出现的负电位,由Kutas和Hillyard于1980年发现,被认为与词汇-语义加工有关。该成分可以反映事件刺激与读者的语言预期之间的关系,若后续刺激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无关词、非词、新词等会影响语义加工的词汇,则会导致N400的产生。

P600成分为刺激后600ms左右出现的正电位,由Osterhout和Holeomb于1992年发现,通常出现在句法加工异常时,被认为反映了句法的分析过程。句子中出现语法错误时,会诱发听者产生P600。在研究中可以观察到独立的N400与P600,表明P600独立于语义分析,是语法加工的指标。

在音乐实验中,实验者改变一段乐曲中的某一个音高,发现听者出现了N400成分,且音高变化越大则N400波幅越大。可以认为旋律中音高相当于语言中音素与词汇的意义,决定了乐曲的语义信息。

在另外的实验中,实验者发现改变和弦中的某个音的音高会诱发听者出现P600成分,该特点在接受过音乐训练的被试身上更加明显。很显然,改变和弦中的音高即改变了该和弦的和谐程度、功能属性,而和弦的功能连接法则可以看作是音乐写作中的语法规则。[3]

此外还有与语言语速和音乐节奏相关的P300成分,与听觉语义相关的N200成分等的研究,但此方面研究多还存在争议,不如N400与P600容易理解并已成为语言学认知领域的共识。故笔者对这些研究不再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相关文献。

2.2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不同于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外语学习思潮,其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能够“获得”(Acquire)的,而非通过刻意的“学习”(Learn)而来。SLA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50年代以“国际语法”首先掀起革命,再由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在70、80年代推上顶峰。[4]SLA理论由于其科学性目前在西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在国内仅出现在专业外国语学校的研究课题上,而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相关产业利益问题而没有得到重视。

克拉申的SLA理论由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验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五个“假说”体系构成,其中以输入假设为该理论的核心部分。

输入假设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使其对意义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理解,才能产生二语习得。而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无法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也就是说,SLA理论强调通过“听”可理解的声音来逐步得到提高。需要指出的是该SLA理论认为“说”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无法直接教会的,而是在积累了足够的“输入”后,学习者会自动拥有“输出”的技能。[5]

3 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语言和音乐都是声音的艺术,并且从上文我们已经看到有关音乐与语言的共同点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证明,那么显然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学习中得到一些对音乐教学有帮助的启示。在下文中,笔者将从语言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对应元素,并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

由于笔者主修钢琴,下文的论证都将以钢琴教学为例,但基本观点理应能够运用到所有学科的音乐教学中,读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适当取舍调整。

3.1 “听”之于乐感

在音乐基础教育中通常会提到关于“乐感”培养的概念,但这个问题一直很玄乎,每天都能听到音乐教育者讨论,但却似乎没有一条通用、可行的“如何培养”的方案提出来,最后只好将乐感归为学生天生资质问题。基于对认知科学的了解及个人音乐道路的情况,笔者反对任何的“天生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智商、发展方向均为后天决定。

“乐感”这一概念比较宽泛,通常包括音准、节奏、和声、音色、形象与意境等方面,可以分为客观、理性、具体方面如音准、节奏、和声,与主观、感性、抽象方面如音色处理、形象、意境两大类。[6]客观方面的音准、节奏是音乐这门语言的构造零件,是任何音乐学习的基础。若学生无此方面基础而直接进入教学进程,则接下来的道路必然走偏。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具有定长音节的特征,且汉语、日语等开音节系统独具“拍”的概念,故中国人在节奏感培养上问题不大,基础乐感培养主要集中在音准方面。主观感性方面的呼吸、强弱、音色效果处理是音乐水平提高的表现,若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则演奏出来的音乐会“不好听”,不能打动听众,也不能在水平检验中取得好的成绩。

语言学习相关理论表明,“听”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说”、“读”、“写”的先决条件。与此相应,音乐的教学也应始终以“听”为核心。事实证明,多听是培养乐感的惟一正确途径。在基础乐感方面,笔者认为若遇到没有基础的学生,应在教授识谱之后要求学生与学生家长必须做到每首乐曲先听再弹,并养成眼睛不看键盘而靠耳朵辨别声音的正确视奏习惯,以培养绝对音感(Absolute pitch,AP,指不借助参考音高而辨认以及重现音高的能力,[7]针对钢琴、小提琴等固定调乐器)或相对音感(针对移调乐器、声乐)。在感性乐感方面,笔者认为应多听大师演奏的示范带,通过模仿大师来学习。针对“艺术忌讳模仿”的反对观点,笔者表示这里说的模仿学习并非简单机械地记忆并在自己的演奏中重现其音色强弱变化,而是听其曲目的呼吸、感觉,自身有了感觉演奏自然会优美、好听。[8]

当然,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听”的内容必须是“可理解的”,即在练耳环节,需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实实在在地听清楚每个音、每个和弦,对于复调作品、交响乐与电声作品要能听清楚每个声部方可认为达标。此方面的训练应一直贯穿于音乐教学中。

3.2 “说”之于练习

语言学习中,“说”的技术在于口腔肌肉的运动,而在器乐学习中,其技术则在于身体肌肉的运动。需要注意严格地讲乐曲的演奏其实是对应于语言中的朗读与背诵,而即兴演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

器乐的演奏练习实质上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肌肉训练。以钢琴发展为例,自钢琴发明以来直到19世纪,西方钢琴领域基本被手指学派统治,即主张钢琴的练习为纯粹的手指肌肉训练,甚至制造机械装置用来锻炼手指力量。历史上有为数不少的钢琴家因为使用机械而损伤了手指。20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大脑在钢琴练习与演奏中的作用。

以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科学钢琴教学观点(同时也适应于其他器乐)认为钢琴的练习应该是这样一种方式的循环:“视觉刺激(音符)——听觉刺激(内心听到的声音)——假想运动行为——运动行为的实际声音效果——听觉感受和对实际声音的评估”。[9]与二语习得相同,该理论非常强调“听”的重要性。

反观中国钢琴基础教育,更多的依旧是注重手指技术训练,而忽视听力、视奏等能力的培养。诚然技术训练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方式,但若仅知技术训练本身而不知其所以然,则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教育。例如在国内被滥用的“高抬指”技术,其增强手指独立性的本质为建立“本体感觉”的反射,但在钢琴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若依旧采用此方法则不利于进一步提高。

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弹琴绝非简单的手指训练,必须有大脑智力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在练习的过程中曾不断以一句玩笑话告诫自己:“弹琴不动脑不如直接剁手。”[10]望读者在教学或学习中引以为戒。

3.3 “读”之于读谱、内心听觉

任何学音乐的孩子都会看谱演奏,但“读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个问题有待探讨。一般认为,读谱的作用是进行音乐分析,即分析乐曲的曲式和声结构、写作特点、表情处理等方面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用以进行理论研究或器乐演奏的辅助背诵记忆。但笔者认为读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培养内心听觉,力争拿到陌生的乐谱也能够在心中听到实际的演奏效果。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对演奏,还是对指挥或作曲专业来讲都大有裨益。

然而与语言不同,音乐的内心听觉培养更为困难,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音乐是多声部、和声性的,每一种音色的每一个单音和和弦都要在大脑中都要建立相应的神经元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内心听觉,远远超过一门语言中需要用到的发音数目。

在钢琴教学中,赵晓生大狮曾倡导要运用“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的练习方法,其中“有谱有琴”与“无谱有琴”分别是看谱演奏与背奏,[11]但凡学习音乐的人每天会如此练习,然而“有谱无琴”与“无谱无琴”的方法就运用较少,而这两者正是培养内心听觉的“法宝”。笔者认为在音乐的学习中应时常运用两种方法,经常在心中默想音乐,不但在演奏方面能够加深对乐谱的记忆、强化对音响、动作的控制,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只有“心中有音乐”才是将音乐家与普通人区别开来的特质。

3.4 “写”之于作曲、编曲

几百年前,享誉世界的钢琴家大都同时也是作曲家,然而几百年后的今天,演奏、指挥、作曲逐渐分离为不同的专业。单学习钢琴的同学不懂作曲或编曲,空有一身基本功,在就业上反而不如流行键盘手。而单学习作曲的同学不懂乐器,经常会写出技术上非常不科学甚至根本无法演奏的段子,让演奏专业的同学哭笑不得。

更为悲哀的是,由于作曲的技法是可以速成的,而不像器乐需要多年的基本功,很多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选择参加突击培训,在高考中报考作曲专业。于是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学作曲的同学,却有了越来越少的真正的作曲家,以及越来越少的具有灵魂而不是单纯的技法堆砌的乐曲。只有作曲家心中有音乐,即做好前文“读”的环节,才能够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笔者认为演奏与作曲、指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演奏也应该了解作曲与编曲。需要认识到学习作曲会有助于演奏的处理,例如钢琴是多声部乐器,许多钢琴奏鸣曲中会用到交响乐的写作手法,如果了解交响乐编制,将对这些音色层次方面的处理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单纯的钢琴演奏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模仿,能够“二度创作”的尺度非常有限,只有作曲与编曲才是真正的创作。中国人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普遍缺乏创造力,对创造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创作从模仿开始。在学习“作曲四大件”理论之外,应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对于知名的古典作品,可以通过阅读其总谱来学习模仿,而对于现代电声歌曲、电影配乐,只能通过聆听、“扒带”的方式学习。可以看到,学习作曲依旧要以“听”为中心。[8]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语言与音乐相关性的研究成果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思路应该在音乐教学上有启示性作用,并提出了语言学习中的成分与音乐教学中的成分有着对应联系的观点。其后分别从语言学习“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论述了其在音乐教学(主要是钢琴教学)中的对应方面,并提出了在这些方面的具体方法与建议。旨在通过找到语言学习与音乐教学间的联系进而为音乐教学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或依据,以解决传统经验主义教学中的错误与局限性问题。

由于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且任何的科学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教育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故本文提出或引用的观点可能会在将来被推翻,亦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故本文仅充当抛砖引玉给读者以参考,请读者根据具体教学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颖颖. 孩子大多不愿考,考完不少不识谱 [N/OL]. 新闻晨报,2013-2-5. [2013-6-27].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3-02/05/content_970486.htm.

[2] 王瑞乐,李妮,陈宝国. 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 [J]. 2010(18)-. 心理科学进展,2010.

[3] 侯建成,刘昌. 语言与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研究述评 [J]. 2008(16)-. 心理科学进展,2008.

[4] Ano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B/OL]. (2013-6-27) [2013-6-27].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cond-language_acquisition.

[5] 漏屋.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6] 匿名. 乐感 [EB/OL]. (2013-6-26) [2013-6-26]. http://baike.baidu.cn/view/330209.htm.

[7] 琴辉. 绝对音感是个什么东东 [EB/OL]. (2013-6-26) [2013-6-26]. http://www.douban.com/note/195772233/.

[8] 梁效斐. 音乐三听 [EB/OL]. (2011-7-7) [2013-6-27]. http://lxf.me/125.

[9] George Kochevitsky. The Art Of Piano Playing – A Scientific Approach [M]. 朱迪,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10] 梁效斐. 新浪微博 [EB/OL]. (2013-5-29) [2013-6-27]. http://weibo.com/1135450360/zyVQxmG5z.

[11]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新版)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One Reply to “【论文存档】语言和音乐的相关性与语言学习对音乐(钢琴)教学的启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